長江商報消息 日前,一場講座在西南石油大學引起不小反響:數百學生為聽羅平亞院士的學術報告,擠破了思學樓A114學術廳大門,改到圖書館學術廳後,同學們一路狂奔跑向圖書館,結果圖書館學術廳鐵門也被擠破……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如今的大學課堂——冷冷清清的教室內,學生低頭玩手機,看雜誌、聊天的不在少數。相關現象耐人尋味。(4月15日《光明日報》)
  說實話,年輕學子追捧院士一點也不奇怪。即便在名牌大學,學生翹課聽報告也是常有的事。一來,相關報告的主講人多為學界精英、行業翹楚,“名人效應”自不待言;二來,學術報告由於時間有限,所講內容往往都是“濃縮後的精華”,鮮見註水、敷衍。而反觀我們的一些課堂,不僅內容沉悶乏味,而且缺少互動。如此,學生能不翹課成風?即便引入手機收納袋等“點名神器”,往往也只能留住學生的人,卻留不住心。
  大學課堂何以淪落至斯?作為“掌控者”的教師無疑需要反思;但倘若將全部責任都推給教師,同樣也有失公允。從根本上講,盲目擴招導致師生比例失調、師資力量不逮,才是造成如今“課堂病”的“元凶”。同時,不合理的考核及獎勵政策又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問題。
  相比學術明星動輒論千甚至上萬的演講收入,高校在職教師的課時費標準卻低得可憐。此前,曾有高校教師在網上吐槽稱,上一節課的課時費只有8至13元,還不及酒店里的小時工賺得錢多。甚至,連南京大學這樣的名校,提高後的課時費標準也僅僅是“不再低於30元”。在這個吃碗面都要小幾十元的時代,如此低的講課收入,簡直是對知識的侮辱。而更要命的是,由於目前的職稱評定往往“重科研、輕教學”,教師即便上課上得再好、再受學生歡迎,如果科研成果、論文數量不達標,相關評優晉升仍可能遭遇“一票否決”,這就進一步逼著教師退回書齋,專註學術而無心課堂。
  問題是,一所學校的學術形象不可能單靠外請的專家教授來撐門面,擴展、提高性質的講座報告也無法取代正常的課堂教學功能。要想解決優質教育資源稀缺與學生對高品質課堂需求、普通教師教學水平不足與學生強烈求知欲之間的矛盾,歸根到底還得靠學校深挖潛力、勤修內功。
  當然,並不奢望每所大學都像浙大那樣,給予優秀教師一百萬元的巨額獎勵,但至少應讓老師們的知識投入得到合理的價值回報。這種回報不僅體現在收入上,也應反映在相關考核中。比如,能否也像西南石油大學一樣,在職稱評定中引入教學成分。教師要想參評高級職稱,必須首先過“教學關”?這樣,勢必就能引導教師潛心教學,以提高講課的質量。即便不是每堂課都能像名家演講那樣聽者雲集,但總不至於如現在這樣淪為雞肋吧!
  ■王垚烽(浙江 媒體人)  (原標題:講座熱、課堂冷別隻怪教師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bssirvmm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