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日本新華僑報網9月20日文章,原題:紀念抗戰中國應動員民間力量積极參与 對於中華民族而言,2014年的意義除了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紀念,中國將9月3日、30日分別確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、烈士紀念日,還標志著在“九一八”國恥日之外,每年9月的抗戰紀念活動,又增添了新的內涵。
  一般而言,若非逢五逢十的年份,很少舉行聲勢浩大的慶祝紀念活動。然而,2014年7月7日,中國國家領導人前往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館出席了紀念活動。9月3日,中央電視臺、中央人民廣播電臺、新華網等主流媒體,紛紛對當天有多位國家領導人出席的抗日戰爭勝利69周年亦即“雙日”設立後的首次抗戰紀念活動,進行了現場直播。結合對慰安婦和日軍侵華遺跡等申請世遺、公佈侵華日軍檔案研究成果等舉措,中國官方高調的紀念活動,用意和態度是不難見出的。
  必須承認,以立法的形式肯定抗戰勝利等日期的重大意義,並舉辦一定規模的紀念活動,有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,提醒人們牢記歷史,振興中華。但是,向這一目標邁進,積極發動民間力量,日常下足功夫,也是不可或缺的。
  首先,民間力量的廣泛參與,有助於推進抗戰史研究,豐富已有成果。紀念抗戰,必須對抗戰史有所瞭解。目前的問題在於,不僅民眾對其所知有限,許多史實、細節,仍然需要考證和深入挖掘。涉及中日兩國的眾多階層和群體至於能夠獲取的資料有限,不可抗拒因素導致的資料亡佚和損毀,以及學術禁區,無不致使專門機構進行的研究存在局限性。民間研究者發揮的作用,則彌補了這一不足。事實上,中國社會現在活躍著這樣一群人,走南闖北,從事田野調查、相關資料收集。諸如為抗戰老兵、慰安婦、勞工等錄製口述史等搶救性工作,為抗戰遺址遺跡文物拍照,都為抗戰研究提供了珍貴史料。當然,由於缺乏必要的學術訓練和固定的經費來源等因素,民間研究者與專業機構合作,才是相互補充、彼此促進的有效之道。
  其次,民間力量的介入有助於抗戰研究的成果廣為人知。民眾知史的意義毋庸多言,關鍵在於,若想拉近那段漸行漸遠、頭緒繁多的歷史與今人的距離,應當傳達什麼?以怎樣的方式傳達?由於關註點不同、缺乏學者為大眾著書的傳統,專業研究者與民眾溝通不暢在所難免,相比之下,民間研究者受到的束縛較少,重視對細節問題的挖掘,熟悉微博、博客等社交媒體的使用,從而滿足了大眾的閱讀需要。而選擇一個恰當的切入點,激發大眾的興趣,恰恰是使之多角度、全方位感知抗戰歷史的前提。
  再次,活躍於海外的華僑華人,是讓世界瞭解中國的重要力量。9月17日,  (原標題:日華媒:中國紀念抗戰 應動員民間力量參與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bssirvmm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